“相通则共进,相闭则各退”。3月21日至23日,一场由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、我校承办的以“同饮一江水 共赢新时代”为主题的澜湄区域对话•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在宜宾举行,澜湄区域六国高等教育大咖200余人齐聚论坛,共商高等教育发展、共建高等教育平台、共享高等教育成果。在论坛上,校长庹先国作了题为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以“研学结合、产教融合、特色发展”助推澜湄区域国际教育合作》的主旨演讲。我校与泰国那黎宣大学、南方科技学院、三佛齐皇家大学、兰实大学、乌汶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,与老挝占比塞大学签订留学生及文化交流备忘录。各方将合作开展培养项目以及教师、学者、行政人员、学生的互访交流;合作申报或开展科研项目;互邀参加或合作开展学术会议;短期交流项目;留学生招生等项目。这一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,必将大大提升我校国际化教育水平。
“怀柔远人,和谐万邦”。以国际化办学助力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,学校既主动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,又注重落实省委“四向拓展、全域开放”构建四川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。近年来,通过完善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,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继续深造或培训,近50%的教师能够承担双语或全英文授课;通过不断提升学生国际化熏陶的获得感,2018年,学生赴境外交流和实习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了48.3%,来自52个国家500余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,留学生人数位列四川省省属高校前列;通过强化经费保障,借助国家、学校和企业力量,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国际教育;通过提供减免学费和食宿费用,提供地方政府市长奖学金、企业奖学金等奖励优秀学生,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物质保障。到目前,学校已与20余个国家3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,留学生层次分别为语言生、本科生、硕士生,专业涵盖文科、理科、工科大部分专业。正如3月22日到宜宾校区视察时尹力省长强调指出的,学校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,在增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学术交流和思想融通上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“去繁至简,实干为要”。学校将借助澜湄区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契机,以特色产业学院为支点,创新“政产学研用”融合育人的新路子,拓展国际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,让更多留学生参与到学校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开展的“外语+”“人工智能+”“大数据+”等交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,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体。学校将充分利用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、材料腐蚀与防护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,积极推动与国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。通过国际学院,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,从教学的内容质量、学习成本、学习体验和就业去向四个方面的量化考核为手段,不断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,进一步增强澜湄区域各国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、思想融通、人文融合和情感互通,为澜湄区域各国高校学生搭建好直接交流和对话的平台。
站在新的起点,面对新的征程,学校将乘势而上、顺势而为,推动国际化办学行稳致远,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【编辑:党委宣传部 范光杰】